金日光语录
如何看待当前的医理和药理·六
从急性传染病到慢性非传染病:理解我国的“三层防御”健康策略
不只是“治已病”:面对各类疾病,我们该如何“治未病”?
引言
《如何看待当前医理和药理》系列已写至第五篇。期间,有群友询问能否先宏观地描绘一下我国当前不同类别疾病的整体情况,再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具体疾病的医理与药理?
这个建议确实极大帮助了我们更好地构建接下来文章的脉络。但我和我所在的研究基地难以了解全国范围的情况,因此我借助了AI来整合公开的宏观数据,这样的一次梳理,也是我们共同学习、利用现代工具洞察问题的过程。
根据整合的信息,我们从急性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上对疾病展开介绍,并且分析如何更好地管理、控制疾病的发展与传播。
注意: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AI对公开卫生报告、统计数据的整合,可能与最新的精确数据存在细微差异,但依然能反映总体趋势。
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往往是突发性和强传播性,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也构成着考验。
当前,我国急性疾病主要集中在表格中四类:
疾病 类别 | 主要病种 | 现状与挑战 |
呼吸道传染病 | 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 | 病毒持续变异,传播链难以彻底斩断,对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健康构成持续威胁。 |
病毒性肝炎 |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 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每年新发急性肝炎病例超10万例,对公共卫生造成较重负担。 |
HIV及HPV 感染 | HI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等 | 我国现存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每年仍有数万新发病例。HPV感染更为普遍,是宫颈癌等疾病的“隐形推手”。 (另外,目前还流传着一种叫“阴滋病”的问题。据称该问题对应的症状类似艾滋病,但是检测各种指标都是阴性。关于它的传播方式、最终会不会导致癌症,以及患病人数仍需要等国家卫生部门和医学专家进一步证实。) |
重点寄生虫病 | 包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等 | 与特定地域的环境卫生、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在局部地区仍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
针对上述挑战,以“预防”为核心的立体防线至关重要。
呼吸道防线
疫苗:推动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主动接种新冠、流感、肺炎等疫苗,统筹做好相关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构筑免疫屏障。
场所防护:要强化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指导与督促,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加强通风、消毒和健康监测,降低集体感染风险。

图片来源:montgomerysisam.com
肝炎防线
源头阻断:确保儿童甲肝、乙肝疫苗的高接种率,从根本上切断传播。
代际阻断:为感染乙肝病毒的孕产妇提供规范抗病毒治疗,有效阻止母婴传播。
HIV/HPV防线
主动筛查:扩大HIV和HPV的检测覆盖面,以便早期干预。
精准干预:聚焦性传播等主要传染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寄生虫病防线
切断传播链:从管理家畜等传染源,到改善饮水和饮食卫生,进行全链条管控。
规范诊疗:确保疫区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大家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多做些解释帮助理解。
本质: 寄生虫是必须“依附”宿主才能生存的生物,通常不会立即杀死宿主,而是缓慢损害宿主健康从而维持自身长期生存。
从寄生到感染疾病:当寄生虫对人体的损害超过一定程度,或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时,就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
蚊虫叮咬(疟疾,由疟原虫引起)
不洁饮食(寄生于肠道,引起腹痛、营养不良,蛔虫病)
接触被污染水与事物(阿米巴原虫)
头发、身体等被侵入(虱子、血吸虫病)
警示: 若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消瘦、皮肤瘙痒等,应警惕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可能的接触史,以便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管理,强化传染源控制。

图片来源:Dr._Microbe
据了解,针对四类急性疾病,2025年,国家初步建立现代化疾控体系,建成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从而加强管理。
如果说急性病是突击战,那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更像是关乎国民健康根基的持久消耗战,我国关注较多的慢病包括以下几类:
心脑血管疾病:头号健康杀手,每年可导致约300万人生命终结。
癌症:每年夺走近260万人的生命。
糖尿病: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另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处于糖尿病前期。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等,也在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
其实,有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传染病与慢性病之间,存在着一条隐秘的传导链。许多慢性病的种子,正是由某种病毒或细菌的长期感染所埋下。
因此,现代化的健康防御体系其实需要同时应对这两大类型的疾病。
为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整合急、慢性病防治的“三层防御”框架。
这是防御体系的基石,目的是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核心理念: 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内化为全民共识。
关键行动:
知识宣讲:让公众了解“三高”“糖尿病”等各类疾病危害,学会识别中风、心梗等危急信号。
环境支持:通过公共场所禁烟、推广全民健身等政策,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更自然、更容易的选择。
风险预警:普及社区免费血压血糖测量等服务,鼓励定期体检,将风险拦截在初期。

图片来源:cnwest.com
这一层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既能预防传染病本身,也能直接预防由这些感染导致的慢性病。虽然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一些争议,也影响了大家对疫苗接种的态度,但以下疫苗均经过多年时间检验且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疫苗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 → 预防病毒性肝炎 → 极大降低未来患上肝硬化、肝癌的概率。
接种HPV疫苗 → 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 有效预防宫颈癌这一关乎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
阻断传播:
筛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HP) → 显著降低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的发生风险。
彻底治愈丙型肝炎 → 避免其向肝硬化和肝癌的致命演变。
对于已经出现慢性病风险或早期疾病的人群,这一层的目标是进行精细化管理,防止慢病演变为严重并发症。

图片来源:mountelizabeth.com.sg
慢病“伴行”管理:建立医院-社区联动的长效机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追踪和规范治疗,目的是避免心梗、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发生。
癌症早诊早治:大力推广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在高危人群中捕捉癌症的早期信号。例如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胃肠镜筛查消化道癌,从而提高治愈率,防止恶化。
结语
无论是应对突发的传染病疫情,还是面对缓慢影响健康的慢性病,我们的健康防线都必须从被动的“治疗”转向主动的“防御”。
而且,建立防御体系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医疗系统的响应,更需要每个人将“治未病”的想法变成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理解这“三层防御”的逻辑,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树立屏障。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10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