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海时评:中东终于迎来历史性“曙光”
加沙城街头涌动着欢呼与泪水,持续两年的轰炸声终于停歇,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悬着的仍是未知的明天。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总统川普抵达以色列展开中东“一日行”。他在以色列议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随后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与埃及总统塞西共同主持了有二十多国领导人参与的加沙峰会。
随着川普宣布达成停火协议,哈马斯于10月9日释放了最后20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以色列方面也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被关押人员。加沙与以色列的街头,同时出现了久违的庆祝人群。残酷的战争,终于迎来一个喘息的中止……
一、迟来的“胜利”
川普的中东之行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美联社评论称,此行意在庆祝美国斡旋下的停火协议,并敦促中东地区盟友“抓住机会建立持久和平”。
不过,这份停火协议来得实在有点迟。过去的两年间,加沙地带超过6.6万巴勒斯坦人丧生,190万人流离失所,加沙城多处化为废墟。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加沙地带约78%的建筑物受损,工业体系几近全毁……
美国作为最具调停条件的国家,本应更早推动和平进程,却在长期中东政策中一味“拉偏架”。有分析指出,美国与以色列在压制伊朗等战略目标上高度一致,导致其在巴以问题上难以保持中立。
二、疲惫的双方与不稳定的停火
持续两年的血腥冲突让双方都走到了精疲力尽的边缘。以色列虽宣称重创哈马斯,但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代价。当前的停火,更像是一场“因疲惫与压力而达成的不安停顿”。
脆弱的协议之下暗流涌动。根据安排,以军仍将控制加沙地带约53%的区域,这种不完全撤军状态为未来埋下隐患。哈马斯在以色列未全面撤军、也未承诺释放所有巴方人员的情况下,先行释放全部幸存人质,这一关键让步可能使其在后续谈判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双方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成为协议持久性的最大隐忧。
三、双重标准的代价与策略转变
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双重标准”长期阻碍和平进程,也削弱其调停公信力。专家指出,美方对加沙严重的人道危机时常选择性忽视,却在涉及西方人员伤亡时高调回应;在安理会多次否决不利于以色列的决议,并持续提供军事援助。这类偏袒行为无形中激化了地区矛盾。
正因如此,川普政府此次对以色列采取罕见强硬态度才格外引人注目。在以色列袭击斡旋方卡塔尔后,美方对以内阁实施“极限施压”,不仅要求其公开道歉,更强势推动达成了停火与人质交换协议。这一策略转变虽促成当前停火,却也反证美国过往政策的失败——正是长期“拉偏架”,才使得问题积重难返,以至于需要极端手段换取短暂喘息。
四、未解决的核心问题
尽管川普促成第一阶段停火,和平之路依然漫长。美联社评价当前协议“极为脆弱”,因为双方未就加沙战后治理与重建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川普提出的“二十点和平计划”虽描绘愿景,却回避诸多核心争议。该计划允许以色列在加沙保留“缓冲区”,未承诺最终撤军;虽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愿望”,却未写入“两国方案”。
更为复杂的第二阶段谈判——包括哈马斯解除武装与加沙治理机制等——仍陷僵局。美以要求哈马斯解散武装,哈马斯则坚持以结束占领、实现建国为前提。
五、隐蔽的俄罗斯因素
在川普调停成功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俄罗斯没有从中制造障碍,反而采取了建设性态度。这也总算是普京对川普在俄乌立场上的不懈支持而作出的一种回报吧——当然,普京知道把川普的威信奉得越高越能在接下来的俄乌问题上帮助自己!
普京公开表示,他“总体上”支持川普的加沙和平计划,称其为“隧道尽头的曙光”。这一表态与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为停火协议的达成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在10月10日阐述了中方立场,欢迎停火努力,并提出三点核心呼吁:实现全面持久停火,缓解人道危机;履行“巴人治巴”共识,尊重巴勒斯坦人民意愿;坚持“两国方案”大方向,推动巴勒斯坦独立建国。
六、“两国方案”——唯一出路与未解难题
归根结底,“两国方案”是国际社会公认解决巴以冲突的唯一现实路径。该方案主张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巴勒斯坦国,从而实现巴以和平共存。
然而此次停火仍未触及这一核心政治问题。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多次公开反对“两国方案”,哈马斯则坚持将建国作为解除武装的前提。双方立场南辕北辙,成为和平的根本障碍。
可以断言,若不能在“两国方案”上取得突破,真正的和平将难以实现,当前停火或许只是下一轮冲突的间歇。
加沙街头,亲历五次战火的当地居民伊斯梅尔望着庆祝人群,异常冷静地说道:“我不相信加沙会有持久的安全。战争也许此刻停止,但几年后可能还会回来。”
沙姆沙伊赫峰会上,二十多国领导人签署了为停火协议担保的文件,中东终于迎来一缕历史性曙光!但“曙光”之前仍有茫茫云海,加沙的未来依旧笼罩在迷雾中……
2025年10月15日早晨写于北京

